新生兒黃疸是滿常見的狀況,那什麼是新生兒黃疸呢?
1. 什麼是黃疸?又為什麼會有?
新生兒黃疸,指的是寶寶的皮膚、眼白變黃的現象。輕微的黃疸,一開始是臉部皮膚變黃,漸漸擴散至軀幹,若叫嚴重,會擴散至寶寶的四肢、手腳掌,越嚴重皮膚顏色,則越黃。
造成黃疸的原因,是因為體內的膽紅素濃度上升所致,而膽紅素是紅血球的代謝物,一般會由血液送至肝臟代謝,再由膽管排泄於腸子外。當上述所說的代謝路徑發生問題,會造成血液中膽紅素堆積,就會看到黃疸的情形發生。
2. 新生兒黃疸類型。
(1) 生理性黃疸 : 寶寶出生後 24 小時內的膽紅素會小於 5mg/dl ,皮膚黃疸症狀會在出生後 24 小時後才開始出現,而再4-5天達高峰,7-14天內會消失。可將寶寶放在光線充足處,以手指按壓寶寶皮膚,退去皮下血色,即可觀察是否發黃。
(2) 母乳哺餵有關的黃疸 : 除了正常的生理性黃疸外,又以哺餵母乳造成的黃疸最為常見。造成原因可分為兩種,第一種為母乳奶量不足,約略發生於寶寶出生後1-2周,黃疸情形會比生理性黃疸更高,若母乳量仍過少,可增加配方奶,黃疸情形就會比較好轉;第二種為母乳性黃疸,造成原因為母乳中含有一種女性荷爾蒙,會抑制肝臟酵素活性,而使膽紅素代謝較慢,但症狀通常較輕微,只有臉及軀幹有黃疸情形,有時可持續好幾個月之久。單純的母乳性黃疸不會對寶寶造成什麼影響,也不需治療,更不能因餵母乳性黃疸就停止哺餵母乳,這種黃疸通常幾個月後就會自然消退。
(3) 病理性黃疸 : 此類黃疸發生於寶寶出生後 24 小時內出現,升高速度過快,或是血中膽紅素數值過高 ( 超過15mg/dl ),必須盡快接受治療,以避免血中膽紅素濃度過高,而造成寶寶腦部的傷害。若出院後自行照顧的時候,發現寶寶膚色越來越黃、或是黃的地方越來越大、嗜睡、不喝奶、哭聲異常等狀況,請務必盡速就醫
發生病理性黃疸的可能原因 : 母親血型及RH因子不合、感染疾病,像是細菌或病毒所引起的感染,如:先天性梅毒、德國麻疹、慢性子宮內感染、敗血症等、代謝疾病,像是血球內缺乏某些酵素引起的蠶豆症、藥物引起,如磺胺劑、硫磺劑、其他,像是胎兒血腫、嚴重皮下出血、膽道閉鎖、先天性肝膽疾病、腸管阻塞、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不良、母親有糖尿病等。
3. 照顧注意事項。
(1) 每天觀察寶寶膚色:剛出生的兩週內,儘量放在光線充足的地方,幫助觀察膚色的變化。
(2) 定期回診:尤其是在家自己照顧的寶寶,出院後兩、三天就要回診,讓寶寶接受新生兒科醫師的檢查。
(3) 持續哺餵母乳並增加次數:即使寶寶有黃疸情形出現,仍要持續哺餵母乳,必要時,可補充配方奶,雖然母乳哺餵初期,泌乳量還沒很多,但相對的寶寶的胃容量也不大,可透過頻繁的哺餵,增加寶寶的奶量,避免喝太少而影響大小便次數。
(4) 隨時提高警覺:發現寶寶膚色愈來愈黃,皮膚黃的地方面積愈來愈大,並叫先前虛弱、吸吮力減弱、嗜睡、發燒等現象時,應立即就醫。
餵食不好的表徵 : 含奶姿勢不正確、1天餵食小於8次、1天添加2次以上的配方奶、小便量少、第4天仍只解胎便、第4天體重降低超過7%。
留言列表